首页 学会介绍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审时度势、敢为人先
下大力气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 高强

当前的抗疫形势与两个月前已大不相同,疫情蔓延扩散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境外输入病例已经受到严格控制治疗,少量本土病例已经无碍全国大局。尽管有些专家还在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第二次疫情高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预测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只要看看前一阶段各地区控制疫情蔓延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及效果,就油然而生这份自信心,就充分相信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所涌现的群防群控的伟大力量。

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是如何防控疫情反弹,而是社会和民众在经历几个月的隔离封闭之后,如何“活”起来,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的元气,尽量挽回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尽力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这应当与有效控制疫情一样,具有同样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有些专家提醒说,在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疫情卷土重来。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实际上却感到有些耸人听闻。因为中国已经经受过新冠疫情的第一波严重冲击,已经建立起有效应对疫情的思路和机制,也已经建立起应对疫情的队伍和方法。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我们的防疫工作重点,不应该延续应急时期的封闭与隔离,而应当是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将防控机制从应急状态转移到常态机制上来,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恢复经济生活,尽快恢复教育文化医疗秩序,积极鼓励民众就业、消费。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绝不能长时间只做防疫一件事。如果没有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不减少不必要、低效益的限制措施,即使复工复产复课复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有些同志认为,中国只有在消灭病毒或者不出现输入病例之后,才能恢复经济和社会常态。这种认识既违反生物发展规律,也违反唯物辨证法。新冠病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消灭,有可能在世界上长期存在,难道国家永远处于封闭状态,不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吗?

在欧美国家忙于防疫之时,我们应当敢于走在他们前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恢复,努力在世界各国中率先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对于各地依然存在的防疫硬、恢复软的状态,应当按照“方针不变、措施调整”的原则,不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防控响应级別,还应当适时适度调整应急时期的硬性措施,适应放宽人员流动、民众消费和经济社会活动限制,特别要改变那些因噎废食和宁严勿宽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不能长时间以民众替代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我们控制疫情,并不是付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绝不能不计经济社会代价。

在我国疫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我们应当讲求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准确性、经济性和时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得大失小。应该相信,当前中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防疫效果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原则是“专业为主、民众为辅”,策略是“人民战争”转向“兵团作战”,重点是由“内防扩散”转为“外防输入”。对于境内局部地区发生的个别病例,只要紧紧依靠专业力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严格追踪密切接触者,就不会出现重大疫情风险。

地方各级领导应当敢于担当,统筹兼顾、“弹好钢琴”。在疫情扩散之时,敢于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投身于控制疫情;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时,也要敢于审时度势,调整工作节奏和具体措施,引导民众投身于生产、建设和消费。我们集中精力抓好一项工作并不难,难的是统筹兼顾,做好有关国计民生的各项工作。我们经常讲要抓住机遇,现在机遇就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敢为人先,在世界各国之前,率先战胜新冠疫情,率先做到有效防疫与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并举,同步发展。我们应当具有这种自信心,也完全具备这样的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勇气和担当。

人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凡涉及家国大事,很难弃之不顾;凡胸中有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终生难改了。说出来,与大家研讨。

日期:2020年4月13日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院内218信箱 邮编:100191

电话:8610-82805576   传真:8610-82805576

京ICP备1402278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2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