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会介绍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集中核酸检测不能替代常态化疫情监测

———— 高强

近一段时间,武汉、北京等地对易感重点人群、密集性场所人群和部分有特别需求的普通人群,实施了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对于迅速摸清疫情底数、及时发现感染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及时实施科学救治、及时控制疫情扩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项特殊的疫情监测措施,并不具普遍性,也不宜效仿,更不能以集中核酸检测替代常态化的疫情监测。其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属于应急监测措施,与常态化疫情监测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应急措施是在疫情已经发生、甚至已经扩散时采取的紧急行动,目的是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尽量减少各方面的损失。而常态化防控是在疫情尚未发生的情况下开展的经常性工作,目的是在早期发现疫情、扑灭疫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急监测措施是被动性的,常态化疫情监测是主动性的;应急监测措施是临时性的,常态化疫情监测是长期性的;应急监测措施是突击性的,常态化疫情监测是常规性的;应急监测措施付出的代价大,常态化疫情监测造成的损失少。

第二,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不是一劳永逸的。核酸检测的有效期并不长,大约只有7天,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也只能在7天之内发挥作用。因此,做好疫情防控不能依靠大规模的集中核酸检测,而必须将常态化疫情监测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坚持不懈地落实到各个方面去。

第三,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应用条件受限。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很大,只能在发生严重疫情的情况下才能应急实施,而不宜轻易启动。虽然我们不能用“阳性率”的高低来衡量核酸检测的效率,但如果在没有发生重大疫情的地区实施大规模的集中核酸检测,其结果很可能是兴师动众、得不偿失。

第四,常态化疫情监测是“早发现”最有效的手段。早发现是防控疫情最关键的环节,只有早发现才能早报告、早隔离、早控制。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重大疫情泛滥,大多是没有做到早发现,而失去早期控制疫情的时机,给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灾难。如何做到“早发现”呢?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早确诊、早流调”来追查疫情、控制疫情。其实,只靠流调并不能最早发现疫情,因为在发现确诊病例并开展流调时,疫情实际上已经发生、甚至已经扩散,我们已经落在病毒后面了。我这样说并不是忽视流调的重要作用,敏锐、精准的流调可以尽快查找疫情传播源头和传播渠道,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开展流调时可能有很多人已经感染了。北京在发现“西城大爷”后的一天之内,就通过流调将传染源锁定在新发地,并果断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说迅速有力。但是,新发地的疫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早发现”,在发现“西城大爷”的同时,新发地实际上已经有数十个人被感染,早期扑灭疫情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流调存在漏洞,而在于没有实施常态化的疫情监测,没有更早地发现疫情信息。流行病学调查固然很重要,但在流调之前还必须有常态化的疫情监测作支撑,为流调提供信息,流调也必须建立在早期疫情监测的基础上。如果在五月中下旬,有关监测机构就能够到新发地等重点场所开展核酸检测抽查,当时就可以发现少数感染者,也可以更早、更主动地开展流调,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疫情。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将常态化疫情监测作为最重要的防控措施,早侦察、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控制。只要常态化疫情监测做得好,能够在早期发现疫情,就可以控制重大疫情的流行蔓延,避免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反之,如果常态化疫情监测做得不好,不能在早期发现疫情,错失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而被迫采取应急措施,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做好常态化疫情监测,关键是增强早期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监测系统,改进监测机制,提高分析研判能力。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做好早期疫情监测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早期疫情监测呢?简单地说,就是对人员密集性场所的工作人员和物品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核酸检测抽查,以早期发现疫情的蛛丝马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疫情监测队伍,专门从事疫情监测工作;必须改进疫情监测工作机制,将经常性的核酸检测纳入常态化的防控工作之中,组织监测人员到医院、学校、商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核酸检测抽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监测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协调合作机制,提高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早控制的能力。各类机构、单位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疫情监测制度,配合专业监测机构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目前,我国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的疫情仍在肆虐,输入性疫情依然构成严重威胁。我们不仅要做好出入境疫情的监测与隔离,还要严防“漏网之鱼”四处流窜,传播疫情。必须立足于“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常态化疫情监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检测的人数不必多、检测的点面却要广,以求在疫情尚未形成之前,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日期:2020年7月13日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院内218信箱 邮编:100191

电话:8610-82805576   传真:8610-82805576

京ICP备1402278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215号